神經痛(周邊神經痛)全解析:症狀、成因、診斷與治療
M
MySuperCheck
神經痛可能與周邊神經受損或病變有關,常見症狀包括麻痺、刺痛、灼痛與無力。本文詳細介紹神經痛的成因(糖尿病、缺乏維他命B12、感染、免疫疾病等)、診斷方法、治療選項及生活護理建議。
冇整親都會痛?小心神經痛
周邊神經系統是大腦與脊髓(中樞神經系統)以外的神經網絡,負責將訊息傳遞至四肢及內臟器官。一旦這些神經因損傷或病變受影響,便會出現 周邊神經痛,表現為麻木、刺痛、灼痛或無力。
研究顯示,約 50%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周邊神經病變,而超過四成患者的成因則未明。
神經痛症狀
神經痛會因受影響的神經種類不同而出現不同表現:
- 運動神經障礙:肌肉無力、痙攣、抽動
- 感覺神經障礙:麻木、刺痛、感覺遲鈍,難以感知溫度與痛楚
- 自主神經障礙:出汗異常、血壓不穩、腸胃不適,嚴重時會影響吞嚥與消化
成因
神經痛可分為 先天性 與 後天性:
常見成因包括:
- 缺乏維他命B12(髓鞘受損,導致神經病變)
- 糖尿病(六至七成患者會出現神經痛)
- 感染(如帶狀皰疹、水痘病毒、萊姆病、愛滋病等)
- 免疫系統疾病(紅斑狼瘡、乾燥綜合症、格林-巴利綜合症等)
- 腫瘤壓迫(良性或惡性腫瘤影響神經)
- 藥物副作用(化療藥、抗癲癇藥、抗愛滋藥物)
- 勞損或外傷(長期重複動作、跌倒、運動創傷)
- 缺乏營養(B族維他命缺乏、酗酒、偏食)
- 接觸毒物(鉛、水銀、砷等)
- 腎病或肝病(體內毒素積聚)
部分個案屬於 特發性神經病變,尤其在60歲以上人士中較常見。
神經痛與一般痛症的分別
- 一般痛症(傷害性疼痛):由外傷或發炎引起,隨康復而消失。
- 神經痛:由神經損傷引起,無明顯外在刺激,常持續或反覆發作。
診斷方法
醫生會透過多方面檢查確診:
- 病史評估:飲食、藥物、疾病史及家族病史
- 理學檢查:驗血、MRI、CT 檢查腫瘤或異常
- 神經功能測試:神經傳導測試、肌電圖(EMG)
- 感覺測試:冷、熱、痛的刺激反應
- 組織檢查:神經或皮膚切片檢查病變情況
治療方法
治療重點是 處理病因 + 減輕症狀 + 保護神經:
針對病因:
- 控制血糖(糖尿病患者)
- 補充維他命B12
- 免疫調控治療(血漿置換、免疫球蛋白治療)
- 物理治療或手術(勞損或壓迫性神經痛)
藥物治療:
- 止痛藥、NSAIDs
- 抗抑鬱藥與抗癲癇藥(調節神經痛感)
- 甲鈷胺(活性維他命B12,可促進神經修復與再生)
- 外用藥物(辣椒素膏、利多卡因貼布)
非藥物治療:
- 透皮神經電刺激(TENS)
- 物理治療、針灸
生活護理:
- 定期檢查足部(糖尿病患者尤需注意傷口)
- 選擇舒適鞋襪,避免赤腳
- 保持均衡飲食,避免酗酒及吸煙
- 維持運動習慣,改善循環與肌肉力量
預後
如能針對病因及早治療,神經痛症狀多可改善;但部分嚴重患者可能仍有永久性神經損傷,因此及早就醫與長期管理十分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