唇瘡膏怎麼選、怎麼擦?成因、症狀階段、8大治療護理與預防大全

M

MySuperCheck

分享:

「唇瘡膏」應在刺痛/痕癢初期開始、每日約 5 次以棉棒點塗,可縮短病程與減痛但無法根治。期間保持乾爽、避免親密接觸與共用物品;>2 週未好或免疫低下者應就醫。


唇瘡(復發性唇疱疹) 多由 HSV-1 感染引起。病毒會長期潛伏體內,當免疫力下降或遇到壓力、熬夜、感冒、月經、日曬/紫外線等誘因,便可能再活化,於唇緣或鼻翼附近復發。約有部分港人每年復發數次,春、冬較常見。

症狀三階段

  1. 前驅期(1–2 天):刺痛、灼熱、痕癢 —— 使用唇瘡膏的黃金時機。
  2. 水泡期:紅腫、多枚小水泡成簇,傳染力最高。
  3. 破裂結痂期:滲液後結痂、痕痛;數日後痂皮脫落。

初次發作可伴發燒、牙肉痛、喉嚨痛、頭痛、肌痛、淋巴腫。5 歲以下兒童病灶可能在口腔內,易與非疱疹的**口瘡(痱滋)**混淆:口瘡不具傳染性、位置常變;唇瘡常在同處復發且曾見水泡。

唇瘡會傳染嗎?

會。水泡與分泌物含活性病毒,透過接吻、口水接觸、共用毛巾/餐具/唇膏、手摸患處再碰他處或他人、口交等傳播。水泡與滲液期最具傳染性。

唇瘡膏怎麼用?

  • 成分:常見為阿昔洛韋(Acyclovir)等抗病毒唇瘡膏。
  • 時機:在刺痛/痕癢前驅期,尚未起泡即開始使用,效果最佳。
  • 頻次:一般建議每日約 5 次,用棉花棒薄薄點塗於患處與周邊;持續至結痂/痊癒。
  • 功效與限制:可縮短病程、減少疼痛與擴散;無法根治或清除病毒,之後仍可能復發。
  • 衛生:避免手指直接接觸藥膏或傷口;每次塗抹前後洗手。

若 2 週仍未好、或頻繁復發、或伴發燒/意識改變,請求醫評估是否需要口服抗病毒藥。

8 大治療與護理貼士

  1. 患處清潔乾爽,減少細菌滋生。
  2. 避免摳抓/擠破水泡、勿撕痂;摸到請立刻洗手。
  3. 避免親密接觸(尤其勿親吻嬰幼兒),避免共用毛巾、剃鬚刀、杯具、唇膏等。
  4. 防曬:外出可使用**護唇膏(具防曬係數)**減少紫外線誘發。
  5. 飲食:避免辛辣、堅硬食物;疼痛可用冰敷短暫緩解。
  6. 依醫囑用藥:必要時醫師可開抗病毒藥膏或口服抗病毒藥以減痛並加速痊癒。
  7. 高風險族群(糖尿病、癌症、使用高劑量類固醇、免疫抑制者)宜提早就醫;病毒上眼可致角膜炎、上腦可致腦炎/腦膜炎。
  8. 生活管理:規律作息、舒壓、充足睡眠、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,降低復發風險。

預防重點

目前無法根治;日常以衛生、防曬、減壓與充足睡眠為主。若時常復發,可與醫師討論預防性治療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