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痛/腰背痛全攻略:6大成因、診斷檢查、治療與9招預防舒緩

M

MySuperCheck

Share:

背痛多由肌肉筋膜、椎間盤或姿勢不良引起;少數為內臟或腫瘤警號。急性<3個月、慢性≥3個月。治療強調保持活動、物理治療與對症用藥;出現紅旗症狀如大小便失禁等須即時就醫


腰背痛 指腰背部軟組織(肌肉、筋膜、肌腱)、椎間盤與小面關節等結構引起的疼痛,可放射至臀部或大腿後側。流行病學顯示,每10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受腰背痛影響,35–55歲最常見,但久坐族與重體力工作者也常受困擾。

6大成因與常見風險

  • 肌肉筋腱痛症:姿勢不良、久坐久站、急性扭拉或訓練過度。
  • 骨骼退化:椎間盤突出、關節退變導致神經受壓。
  • 外傷與過度使用:運動創傷、搬運不當、壓力性骨折。
  • 自體免疫:如強直性脊椎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。
  • 內臟投影痛:腎石、胰臟炎、盆腔炎等。
  • 腫瘤性病變:大腸癌、乳癌、肺癌、前列腺癌骨轉移等。

風險因子:肥胖、缺乏運動、長時間同一姿勢、承托不足(椅/床)、不當搬運、吸煙、懷孕、曾有背部創傷。

症狀與紅旗警示

  • 急性:<3個月;慢性:≥3個月。
  • 常見表現:肌肉緊繃、痙攣、僵硬;久坐或久站後加重;可向臀或腿放射;若疼痛一路向小腿且伴麻痺/無力,多考慮神經受壓。
  • 以下情形請立刻就醫:發燒、體重下降或食慾差、背部紅腫熱痛、休息仍不緩解、胸痛或膝以下放射痛、大小便失禁或鞍區麻木、創傷後劇痛。

診斷流程

醫師將綜合病史、職業/運動型態與體檢判斷。若疼痛超過6週或懷疑有特定病因,可能安排:

  • X光、MRI、CT
  • 血液檢查、脊髓造影
  • 下肢神經傳導(懷疑神經病變) 慢性背痛亦可能評估心理與社會因素(壓力、睡眠、情緒)。

治療方式

藥物(依醫囑)

  • 撲熱息痛:止痛基礎用藥。
  • NSAIDs:消炎止痛;腎病者慎用。
  • 肌肉鬆弛劑:短期緩解痙攣,常見副作用為嗜睡。
  • 鴉片類止痛:短期(約1–2週)嚴重急性痛時考量,注意噁心、頭暈、依賴性。
  • 抗抑鬱藥:部分藥物可幫助慢性痛調節。

非藥物

  • 保持活動/運動治療:避免長期臥床,透過核心與背伸肌訓練加速恢復。
  • 物理/職業治療:電療、熱療、手法治療、牽引;訓練正確動作控制與護腰技巧。
  • 按摩(推拿)、針灸:可作為輔助止痛。

手術

多數單純腰背痛不需手術。若嚴重椎間盤突出、明顯神經壓迫或保守治療無效,經專科評估後再考慮。

9招預防與居家舒緩

  1. 規律運動:游泳、瑜伽、太極、慢跑、伸展。
  2. 體重管理:減少脊柱負擔。
  3. 坐姿:腰背貼靠椅背、雙腳平放、不翹腳。
  4. 站姿:抬頭挺胸、骨盆中立、肩膀放鬆。
  5. 睡姿與床墊:選擇足夠承托的床墊,側睡時可夾枕。
  6. 提重物技巧:屈膝不屈腰、重物貼近身體、避免扭腰急拉。
  7. 駕駛姿勢:坐近椅背、肩向後靠、雙腳著地;長途定時下車伸展。
  8. 避免久坐久站:每45–60分鐘起身活動與伸展。
  9. 熱敷/冷敷:急性期可冷敷抑制腫脹,次急性與慢性期改熱敷放鬆。必要時在專業指導下短期腰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