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病徵一次看懂:潛伏期、典型症狀、傳染重點與舒緩預防
M
MySuperCheck
手足口病潛伏期約 3–7 天:先發燒喉痛,1–2 天後出口腔痛性潰瘍,再出現手掌腳掌紅疹/水疱。多數 7–10 天自癒;首週傳染力最強,請隔離與加強衛生。
手足口病(Hand, Foot and Mouth Disease, HFMD) 是由腸病毒引致的傳染病,5歲以下幼兒最常見,但兒童與成人也可能感染。潛伏期約3–7天;首週傳染性最高,症狀消退後病毒仍可短期排出。
病徵時序(超好記)
- 初期(Day 0–2):發燒、食慾不振、喉嚨痛、疲倦。
- 口腔期(Day 1–3):口腔疼痛小水疱→潰瘍(喉嚨、吊鐘、扁桃腺、上顎;偶及舌與兩頰內側)。進食與吞嚥疼痛明顯。
- 皮疹期(Day 2–4):手掌、腳掌出現不痕癢的紅疹/小水疱,有時延伸至膝、肘、臀、生殖器。
部分患者(特別是成人)可能只有口腔潰瘍或只有皮疹,甚至無症狀。
由誰引起?怎麼傳?
- 病原:多種腸病毒(如 Coxsackie);EV71 相關病例併發症風險較高。
- 傳播:接觸鼻喉分泌物、口水、糞便、水疱液,或被污染物件(門把、玩具、餐具、毛巾、地毯等)。飛沫與密切接觸也可傳播。
如何診斷?
多數依年齡+病徵+病灶分布即可判斷;必要時抽取咽喉分泌物/糞便/血液檢驗以鑑別病毒型別或群聚事件。
治療與舒緩(多數 7–10 天自癒)
目前無特效抗病毒藥;重點為對症照護:
- 退燒止痛:按醫囑使用;幼兒劑量遵醫囑。
- 補水與休息:口腔痛可選擇涼軟易吞飲食;必要時用漱口水減痛。
- 隔離:避免上學/上班/群聚與親密接觸,直至所有水疱乾涸/結痂。若確定 EV71,症狀完全康復後再居家2週再返校返工更穩妥。
什麼時候要立刻就醫?
- 持續高燒、神志改變、劇烈頭痛或反覆嘔吐
- 抽搐、手腳突然無力
- 吞嚥困難導致明顯脫水(尿少、口乾、哭無淚)
併發症
最常見為脫水(因口腔潰瘍疼痛不敢喝水)。少數 EV71 相關個案可出現病毒性腦膜炎、腦炎或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嚴重併發症。
預防:個人+環境衛生
- 勤洗手:尤其進食前/如廁後/處理尿片後/接觸分泌物後。
- 呼吸禮儀:咳嗽打噴嚏紙巾遮掩,妥善丟棄後再洗手。
- 不共用:毛巾、餐具、杯子、唇膏等個人物品。
- 環境消毒:常觸物件(玩具、桌椅、門把、廁所)定期清潔;可用 1:49 稀釋漂白水(金屬表面可用 70% 火酒)。
- 保持通風,避免人多密閉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