淋巴結腫大是什麼原因?可能病徵、與淋巴癌關係、檢查與治療全解析
MySuperCheck
淋巴結腫大常見於頸部、腋窩或腹股溝,多數由感染引起,但若腫塊持續不退、且不痛,並伴隨發燒、夜間出汗、體重下降等,可能是淋巴癌(淋巴瘤)徵兆,需經活組織檢查及影像檢查進一步診斷與治療。
淋巴結腫大是什麼?與淋巴癌有關嗎?
淋巴結腫大 是很多人會遇到的情況,常見於:
- 頸部兩側
- 腋窩
- 腹股溝
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「淋巴癌」,但其實淋巴結腫大可以是 感染、發炎 所致,也可能是 淋巴瘤(淋巴癌) 的表現,需要醫生評估與檢查。
淋巴瘤 是指淋巴細胞發生惡變,不受控制地分裂和增生,形成腫瘤,並可擴散到:
- 脾臟
- 胸腺
- 骨髓
- 甚至身體其他器官
淋巴癌主要分為兩大類:
- 霍奇金淋巴瘤(Hodgkin lymphoma)
- 非霍奇金淋巴瘤(Non-Hodgkin lymphoma)
其中,非霍奇金淋巴瘤 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,屬「十大癌症殺手」之一。
淋巴瘤的可能成因與高危族群
- 目前淋巴瘤的 確切成因仍未完全明朗,但研究顯示以下因素會增加風險:
- 年齡較大: 60 歲以上患病風險較高
- 男性: 部分類型淋巴瘤在男性較常見
-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: - 愛滋病/艾滋病(HIV 感染) - 器官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- 先天性免疫缺陷
- 自體免疫疾病: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
- 家族病史: 親屬曾患淋巴瘤
- 化學物質暴露: 如苯等化學品
- 曾接受放射治療: 過往因其他癌症接受過放療
- 肥胖及體重過高
有這些危險因素並不代表一定會患淋巴瘤,但若同時出現 持續淋巴結腫大 或其他相關症狀,就應該及早檢查。
淋巴結腫大與淋巴癌的症狀
淋巴結腫大:淋巴瘤最常見的表現
淋巴瘤最典型的徵狀就是 淋巴結腫大,常見特點包括:
- 多出現在 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
- 多數 不會疼痛
- 觸摸時覺得腫塊較堅實、持續不消
不過,其他良性疾病如感染、扁桃腺發炎、肺結核等也會導致淋巴結腫大,因此 不能單憑摸到腫塊就判斷是癌症,必須交由醫生詳細評估。
其他可能伴隨症狀
除了淋巴結腫大外,淋巴瘤患者還可能出現一系列全身症狀,包括:
- 不明原因的發燒
- 晚上大量出汗(夜間盜汗)
- 體重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
- 持續疲倦、虛弱
若腫瘤影響到胸腔或腹部,也可能出現:
- 持續咳嗽或 呼吸困難
- 胃痛或腹部不適
部分患者會感到 皮膚痕癢,也是淋巴瘤常見但較不特異的表現。
如何檢查與診斷:淋巴結腫大是否為淋巴癌?
良性 vs 惡性:先由臨床評估開始
淋巴結腫大並不等於一定是淋巴癌,很多 感染性或發炎性疾病 都會導致淋巴結短暫腫大,例如:
- 上呼吸道感染、扁桃體炎
- 肺結核
- 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
因此,醫生會先:
- 問病史(持續多久、是否痛、伴隨症狀)
- 做身體檢查(腫塊位置、質地、活動度等)
如懷疑淋巴瘤,下一步通常是 活體組織檢查(Tissue biopsy)。
活體組織檢查:確診關鍵
- 可能需要以手術方式 切除部分或整個淋巴結
- 樣本會送往實驗室作 - 顯微鏡檢查 - 免疫染色和分子檢測等
這樣才能判斷淋巴結腫大是 良性反應性增生,或是淋巴瘤等惡性變化。
分期檢查:了解擴散程度
一旦確診淋巴瘤,醫生會安排進一步檢查,以評估癌細胞是否已擴散:
- 抽骨髓檢查(Bone marrow biopsy / aspirate)
- 血液檢查
- 胸部 X 光
- 電腦掃描(CT Scan)
- 正電子掃描(PET Scan)
這些檢查有助了解腫瘤分佈、病期及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淋巴瘤(淋巴癌)的治療方式
淋巴瘤的治療會根據:
- 淋巴瘤的 類型(霍奇金或非霍奇金)
- 分期/擴散程度
- 患者年齡、整體健康狀況
來作個別化安排。
非霍奇金淋巴瘤
主要治療方式包括:
🧪 化學療法(化療) 以藥物破壞快速分裂的癌細胞,是最重要的全身治療。
🔦 放射療法(放療) 使用高能量射線集中照射腫瘤區域,破壞癌細胞 DNA。
🧬 免疫療法 利用藥物「喚醒」或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,識別並攻擊癌細胞,是近年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突破之一。
霍奇金淋巴瘤
治療以:
- 化學療法
- 放射療法
為主,根據病期與病情調整藥物組合與療程長度。
幹細胞移植
如果:
- 前述治療效果不佳
- 或病情反覆復發
醫生可能會考慮 幹細胞移植(如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),以更高劑量化療後重新建立造血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