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風濕關節炎症狀與治療全攻略:3大治療+4大護理貼士

M

MySuperCheck

Share:

關節紅腫熱痛、晨僵或疲倦,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的警號。了解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、成因、高危族群及診斷方法,掌握最新藥物與物理治療資訊,並附上4大日常護理貼士,助你減輕關節痛與預防惡化。


類風濕關節炎是什麼?

類風濕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簡稱 RA)是一種 自體免疫性疾病,當免疫系統出現錯亂時,會攻擊自身的關節滑膜,引致關節發炎、腫脹及疼痛。若未能及早治療,關節可能出現變形、僵硬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。

香港約每 1,000 人中有 3 至 4 人患病,發病高峰期介乎 30 至 50 歲,女性比例明顯較高。

類風濕關節炎成因與高危因素

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確定類風濕關節炎的成因,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風險:

  • 家族病史:若家人曾患類風濕關節炎,患病機會較高。
  • 基因因素:例如帶有人類白細胞抗原 HLA-DR4 基因者風險增加。
  • 環境因素:病毒或細菌感染可能誘發免疫反應。
  • 荷爾蒙因素:女性賀爾蒙可能與病情有關,懷孕期間病情有時會改善,但產後可能惡化。
  • 吸煙習慣:吸煙與類風濕發病率有明顯相關。

類風濕關節炎症狀

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通常 對稱性地影響雙側小關節,如手指、手腕、腳趾等。典型徵狀包括:

  • 早上起床時出現 晨僵(持續超過30分鐘)
  • 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
  • 關節活動受限、僵硬
  • 疲倦、低燒、胃口不佳
  • 眼睛及口乾(乾燥綜合症)
  • 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
  • 嚴重時可導致 關節變形、手指歪曲
  • 若影響其他器官,可能出現 眼睛發炎、胸口刺痛、呼吸困難 等

若病情持續惡化,關節軟骨與骨組織會逐漸被破壞,導致永久性損傷與殘障。

類風濕關節炎診斷

早期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。醫生會透過以下方式綜合評估:

  • 病史詢問與體格檢查:了解疼痛位置、晨僵時間、受影響關節數量。
  • 血液檢查:包括類風濕因子(RF)、抗環瓜氨酸抗體(Anti-CCP)、C 反應蛋白(CRP)、紅血球沉降率(ESR)等。
  • 影像學檢查:如 X 光、超聲波、磁力共振(MRI),用以觀察關節發炎及破壞情況。
  • 關節滑液測試:以排除細菌感染。

若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及歐洲風濕病聯盟(ACR/EULAR)標準,總分達6分或以上即可確診類風濕關節炎。

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方法

治療目標為:

✅ 減輕疼痛與炎症 ✅ 防止關節變形 ✅ 維持活動能力 ✅ 改善生活品質

🩺 藥物治療

  1. 非類固醇抗炎藥(NSAIDs) - 用於初期止痛與消炎,但無法阻止關節變形。
  2. 皮質類固醇(Corticosteroids) - 快速控制炎症,但長期使用會導致骨質疏鬆或高血壓。
  3.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(DMARDs) - 如甲氨喋呤(Methotrexate, MTX),可延緩疾病進展。
  4. 生物製劑與標靶藥物 - 包括抗 TNF、抗 IL-6、生物標靶(如 JAK 抑制劑),能有效控制頑固病情。

🩻 非藥物治療

  • 物理治療與職業治療:如熱敷、電療、肌肉強化運動。
  • 手術治療:如人工關節置換術,用於嚴重變形患者。

類風濕關節炎護理貼士

  1. 均衡飲食 少油少鹽,戒煙戒酒;多攝取蔬果、蛋白質與鈣質。
  2. 充足休息 避免過度勞損,發炎期應多休息。
  3. 適當運動 可選擇低衝擊運動,如太極、水中運動,避免跑跳及負重運動。
  4. 保持正面心態 積極與醫護團隊溝通,加入互助組織,減少壓力。

提醒:早診早治最關鍵

類風濕關節炎的黃金治療期是 病發首兩年。越早治療,越能防止關節變形與永久損傷,亦可提升日後減藥或停藥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