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風原因全解析:病徵、BE FAST急救口訣、治療與預防完整指南

M

MySuperCheck

Share:

中風原因包括腦血管阻塞(缺血性)或破裂(出血性)。高危因素有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煙等。遇到 BE FAST 任一徵狀應即時送醫,爭取 3 小時內溶栓或其他治療。


中風(Stroke) 是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腦細胞缺乏血液與氧氣供應,造成神經功能損害的急症。常見病徵包括:單側臉/手腳無力或麻痺、口齒不清或理解困難、視物模糊或重影、突然失衡跌倒、嘴歪流口水與吞嚥困難、劇烈頭痛與嘔吐、嚴重者昏迷。

中風分類與原因

缺血性中風(約八成):

  • 腦血栓:動脈粥樣硬化使腦血管狹窄或閉塞。
  • 腦栓塞:心臟或頸動脈形成的血栓隨血流至腦血管。
  •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(TIA):症狀類似中風但多在 24小時內消失,常於數分鐘至1小時內恢復;不可掉以輕心,是中風前兆。

出血性中風:

  • 腦出血:腦內血管破裂,血液外溢形成血腫。
  • 蛛網膜下腔出血:腦表面/底部血管破裂,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。

中風高危因素

不可改變:年齡(55歲後每10年風險倍增)、男性、家族史、先天血管異常。

可改變:高血壓、高血脂/膽固醇、糖尿病、中央肥胖/超重、心血管疾病(冠心病、心律不正等)、吸煙、酗酒、缺乏運動、心理壓力、藥物濫用(如可卡因)。

BE FAST:辨識與急救

  • B Balance:失去平衡/突然跌倒
  • E Eyes:視力模糊或重影
  • F Face:臉歪/嘴角下垂
  • A Arm:單側手臂無力下垂
  • S Speech:說話不清或理解困難
  • T Time:立刻記錄發病時間並送醫

把握黃金3小時,能接受合適治療者,復原機會大幅提升。

診斷檢查

醫師評估神經功能與危險因子後,常安排:

血液檢查(血小板、凝血、血糖、膽固醇)、心電圖(尋找血栓來源)、**電腦掃描(CT)**以區分缺血或出血、腦/頸血管超聲判斷狹窄與堵塞、**磁力共振(MRI)**評估受損範圍與位置。

治療

急性期

  • 溶栓治療(IV tPA):缺血性中風患者在3小時內最佳,4.5小時內仍可能受益;可溶解血栓、恢復血流,但需嚴密監測出血風險與血壓。
  • 抗血小板:阿士匹靈、氯吡格雷,降低短期再次中風風險。
  • 抗凝(華法林或NOACs):針對特定血栓來源以抑制血栓形成(醫囑下評估適應症與禁忌)。
  • 降腦壓治療:重症腦水腫時使用。
  • 血管介入機械取栓:顱內大血管血栓且6小時內可考慮,能提昇功能恢復機會(適應症需影像與專科評估)。
  • 外科手術:缺血性中風可評估頸動脈內膜切除/支架或移除血塊;出血性中風視出血量與部位決定減壓或止血手術。

康復期

物理/言語/職業治療是恢復活動力與自我照顧能力的關鍵;家屬的支持與訓練可提升回歸社會的機率與自信。

預防:從今天做起

  • 飲食與三高控制:維持理想血壓、血糖、膽固醇。
  • 運動:成年人每週**≥150 分鐘中等強度**。
  • 戒煙限酒;避免藥物濫用。
  • 體重與腰圍管理:參考 男性<36吋、女性<32吋。
  • 定期檢查與用藥依從:高危族群(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、心臟病)應規律追蹤。
  • 天冷運動注意:低溫易使血壓上升、心跳加快。
  • 情緒與壓力管理:睡眠規律、減壓練習。 發現BE FAST任一徵狀,立刻送醫,能明顯降低失能與死亡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