飛滋(痱滋)全攻略:成因、症狀、迷思釐清、護理與治療

M

MySuperCheck

Share:

飛滋成因以黏膜微創+免疫與營養因素為主,非單純「熱氣」。減少摩擦、規律作息與補足 B12/鐵/鋅/葉酸;以等張鹽水與短期外用藥緩解。>3 週未癒或異常應就醫。


飛滋(痱滋、口瘡性潰瘍) 是發生在口腔軟組織的小型、反覆性潰瘍,典型為中央黃白、邊緣紅暈的小痛點,常見於內嘴唇、舌側/舌底、黏膜等。多數在 7–14 天 內自癒,但疼痛會影響飲食與說話;關鍵在於減少黏膜摩擦、穩定免疫與營養,並適度藥物緩解。

飛滋的主要成因與高風險因素

  • 黏膜微創:硬尖食物(如薯片)、不慎咬傷、過硬或用力過大的刷牙、牙套/假牙摩擦。
  • 免疫調節與家族體質:對微小刺激反應過度,家族史常見。
  • 荷爾蒙、壓力、睡眠不足:波動與失衡提高復發率。
  • 營養缺乏:B12、C、鐵、鋅、葉酸不足,使修復變慢。
  • 藥物/疾病:吸入型類固醇後未漱口、炎症性腸病等。
  • 口腔環境:不合適假牙、牙列擁擠、磨牙、錯誤刷牙方式等。
重點:「熱氣」不是醫學診斷,臨床上更著眼於黏膜損傷+免疫/營養狀態三合一。

症狀與容易混淆的情況

  • 典型外觀:小而淺的圓/橢圓潰瘍,表面平滑或微凹。
  • 與唇瘡不同:唇瘡(HSV-1)常在唇緣長群聚水泡、具傳染性,且多在同一位置復發;飛滋不具傳染性、位置多變。

常見迷思釐清

  • 喝涼茶就會好? 不等於治療。應優先處理黏膜摩擦與免疫/營養問題。
  • 鹽水越濃越好? 否。過濃鹽水會加重口乾、減少保護性唾液;建議 1 杯溫水+1 茶匙鹽漱口,勿直接抹鹽。

居家護理與舒緩

  • 口腔衛生:早晚刷牙+輕柔清潔,軟毛牙刷避免二次傷害。
  • 飲食與作息:清淡、避免硬/熱/辣;管理壓力、充足睡眠。
  • 冰敷與等張鹽水漱口:短暫緩解腫痛。
  • 營養補充:飲食不足者可與醫護評估 B12、C、鐵、鋅、葉酸。

常見治療與藥物(依標示/醫囑)

  • 外用殺菌:氯己定漱口水短期使用可降菌負荷(避免長期;可用棉花棒點塗患處)。
  • 外用消炎/類固醇:短期減炎止痛,按醫囑使用。
  • 外用止痛/局部麻醉:含水楊酸或苯佐卡因/利多卡因可短暫止痛;2 歲以下勿用苯佐卡因,12 歲以下避免水楊酸膽鹼(雷氏症候群風險)。
  • 口服藥:對局部治療不佳或嚴重者,醫師可能評估口服類固醇等。

何時應就醫?

  • >3 週仍未癒合、頻繁復發、潰瘍異常大/深/硬
  • 伴隨體重下降、持續劇痛、吞嚥/說話困難
  • 同一處反覆、邊界不規則需排除口腔癌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