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內障(Cataract)是什麼?成因、症狀、診斷、手術治療與預防全指南

M

MySuperCheck

Share:

白內障是晶狀體混濁導致的視力下降。 年齡是主因,糖尿病、紫外線、類固醇與高度近視等亦會加速。早期可配鏡,影響日常功能時以超聲乳化手術+人工晶體為標準治療;並透過防曬、控血糖、戒煙預防。


白內障(Cataract)是指晶狀體蛋白質沉積與排列變異,使原本透明的晶狀體變得混濁,阻擋光線進入眼內而導致視力下降。最常見為年齡相關白內障,但高度近視、長期紫外線暴露、糖尿病、類固醇用藥、吸煙、眼外傷與部分眼疾,也會加速白內障的形成;因此不只銀髮族會罹患,年輕人亦可能發生。

成因與風險因素

  • 年齡相關(>90% 屬此型)
  • 家族遺傳/先天性因素
  • 全身與眼部疾病:糖尿病、青光眼、眼內發炎、代謝異常
  • 生活與環境:高度近視、吸煙、肥胖、高血壓、長期紫外線或輻射暴露
  • 藥物與傷害:類固醇長期使用、眼部外傷或曾做過眼科手術

常見症狀

白內障多緩慢進展,早期不易察覺;當日常功能受影響時,常見表現包括:

  • 看東西模糊、對比下降,顏色變得不夠鮮明
  • 近視/散光短期內加深(假近視)
  • 單眼複視(患側看物重影)
  • 眩光與怕光:夜間駕駛困難、迎光炫目
  • 更換眼鏡仍無法改善

診斷方式

眼科醫師會以裂隙燈檢查、視力檢查、眼底檢查評估白內障狀態,必要時擴瞳檢查;並以眼壓測量排除青光眼等共病。嚴重度大致分為:

  • 早期(Immature):視力下降但尚可辨識較小字體
  • 成熟(Mature):視力僅餘較大字體
  • 過熟(Hypermature):視功能極差,可能僅能感光或數不清手指
實際分級以臨床視力(Visual acuity)與混濁型態綜合評估。

治療:配鏡 vs 手術

  • 早期:部分個案可先以配鏡暫時改善視力。
  • 標準治療:白內障手術 - **超聲乳化手術(Phacoemulsification)**為主流: 以超聲乳化震碎並吸除混濁晶體,再植入人工晶體(IOL)。 - 術前測量:屈光度、角膜曲率、眼軸長,評估 IOL 度數與型號。 - 麻醉與時間:多為局部或表麻,手術約 20–30 分鐘,多數不需住院。
  • 人工晶體選擇:單焦、散光矯正(Toric)、多焦或延伸焦深(EDOF)等;需依視覺需求、是否合併散光/老花、其他眼疾與費用綜合評估。

可能併發症(風險溝通)

  • 眼部感染、眼壓上升(青光眼)、眼內出血
  • 視網膜裂孔或脫離(少見)
  • 視力未達預期甚至極罕見之失明
多數併發症可經早期處置改善;遵從醫囑與按時覆診相當重要。

預防與日常保養

  • 減少紫外線暴露:外出配戴抗 UV 太陽眼鏡與帽子
  • 控制全身風險因子:良好血糖(糖尿病)、血壓、體重管理
  • 避免吸煙、審慎使用類固醇藥物(依醫囑)
  • 定期眼科檢查,早期發現合併眼疾(如青光眼、黃斑部病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