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肉痛怎麼辦?成因、症狀、4 大預防與治療全指南

M

MySuperCheck

Share:

牙肉痛多源於牙菌膜導致的牙齦炎。 關鍵是正確刷牙+牙線/牙縫刷清除齦緣牙菌膜,搭配含氟抑菌牙膏、定期洗牙與戒煙控血糖。若出血腫痛持續、化膿或鬆動,請盡快看牙醫。


牙肉痛(牙肉腫痛/流牙血) 多源於牙菌膜累積造成的牙齦炎。若不處理,可能進展為牙周病,引發牙槽骨流失與牙齒鬆動。把焦點放在有效清除牙菌膜,才是根本之道。

常見迷思

  • 迷思 1|熱氣/熬夜導致 熬夜與壓力會影響免疫與修復,但主因仍是清潔不足。
  • 迷思 2|刷到出血就少刷 出血多因牙菌膜刺激發炎;更要用對方法清潔該區,而非逃避。

成因與風險因素

最常見為口腔衛生不佳→牙菌膜沿齦緣堆積→牙齦炎。常見風險:吸煙/嚼煙、糖尿病、部分藥物(例如口服避孕藥、類固醇、抗痙攣藥、鈣通道阻滯劑、化療)、牙齒擁擠/修復物不合、懷孕/更年期賀爾蒙變化、免疫低下、家族傾向。

症狀

  • 牙齦炎(早期):牙肉紅腫出血、口腔異味,早期可能無症狀。
  • 牙周病進展:口臭持續、咀嚼痛、牙肉退縮、齒齦間膿腫、牙槽骨吸收、牙齒鬆動/移位、假牙不合。

懷疑牙周病請及早就醫,延誤恐增加治療複雜度與成本。

4 大預防與改善(行動清單)

1)日常正確清潔

  • 每天至少早晚刷牙 2 次,每次 2 分鐘。
  • 牙線/牙縫刷:每天 1 次清潔齒間與齦下 1–2 mm。
  • 刷牙技巧要輕壓 45° 倾斜齒頸,沿齦緣小幅震動掃刷(避免橫向大力刷傷)。

2)選對牙膏與工具

  • 含氟牙膏(防蛀、強化琺瑯質),抑菌/減少牙菌膜再附著的配方可加分。
  • 軟毛或超軟毛牙刷;齒列擁擠者可加用小刷頭/單束刷。

3)定期牙科檢查與專業清潔

  • 6–12 個月口腔檢查與洗牙;牙周炎患者依醫囑縮短間隔。
  • 必要時進行牙根刮治(牙周翻瓣/深層清創),移除齒根表面牙石與毒素。

4)生活型態管理

  • 戒煙:煙草使牙齦微血管收縮、免疫反應下降,易復發且癒合差。
  • 控制血糖:糖尿病與牙周炎雙向影響;血糖穩定利於控制發炎。

居家舒緩(短期)

  • 溫鹽水漱口(等張濃度;避免濃鹽刺激乾燥)。
  • 改用軟毛牙刷、暫避太硬/過熱/辛辣食物。
  • 需要時可用撲熱息痛等止痛(依標示或醫囑)。
  • 可與牙醫討論過氧化氫或氯己定成分的短期口腔用品;注意使用時限與副作用(如著色、味覺改變)。

若見圓形黃白中心紅邊潰瘍,可能是痱滋,處理重點不同。

何時應立即就醫?

  • 持續出血/腫痛 > 1–2 週
  • 膿腫、明顯口臭、牙齒鬆動或咬合改變
  • 臉頰/牙齦腫脹伴發燒、吞嚥或張口困難
  • 糖尿病、免疫低下、懷孕等高風險族群症狀加劇